1. 殷商至战国时期:岱舆、员峤、岛夷、凋题国
早在殷商时期,台湾被称为“岱舆”、“员峤”。进入战国时期,台湾又被称作“岛夷”或“凋题国”,这些名称则更多地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其地理位置和民族特点的认知。战国初期的重要史籍《尚书.禹贡》称,中国当时分为九州,台湾归属扬州范围。
2. 秦汉时期:瀛州、蓬莱、东鯷
秦朝时,台湾被称为“瀛州”或“蓬莱”,这些名称可能与当时人们对海外仙境的想象有关。汉朝时,台湾又被称为“东鯷”,这一名称可能与当时对东部海域的统称有关。
3. 三国时期:夷洲
三国时期,吴国孙权曾派兵到达夷洲(今台湾),这是历史上首次明确记载的大陆与台湾之间的官方交流。后来的《临海水土志》对此事有了记载,这也成为了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,这本书记述了当时的台湾的方位、地形、气候、居民、生产作物、习俗等各种的事项。
4. 隋唐至元朝:流求、琉求、琉球、瑠求
隋朝时期,隋炀帝令羽骑尉朱宽出海寻访海外异俗,在出海期间看见一片像珍珠一般的岛屿在水面若隐若现,好像是虬龙浮在水面一样,遂为其取名流虬。为避帝王龙讳,将该地更名为流求。隋唐至宋朝时期,台湾被称为“流求”或“琉求”。这些名称可能与当时人们对台湾地区物产和贸易的认识有关。同时,这一时期的台湾也成为了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之一。元朝时期,台湾被称为“琉球”或“瑠求”。这一时期,澎湖巡检司的设立标志着台湾正式纳入了中国的行政管理体系之中。同时,元朝政府也加强了与台湾地区的联系和交流。
5. 明朝:小琉球、东番、鸡笼、魍湾、大湾、大员、台员、埋怨、台湾
明朝时期,台湾的名称经历了多次变迁。最初被称为“小琉球”,后来又有“东番”、“鸡笼”、“魍湾”、“大湾”、“大员”、“台员”等称呼。直到明朝万历年间,由于台湾“地形如弯弓,浮海如平台”,遂称之为“台湾”,这一名称因其形象生动的描述而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。
6. 清朝至现代:台湾
清朝时期,台湾正式成为中国的省级行政区,这进一步确认了台湾在中国版图中的重要地位。尽管在近代历史上,台湾曾一度被割让给日本,但无论如何分割,都无法改变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的事实。1945年日本投降后,台湾重回祖国的怀抱,这是历史的必然,也是民族的胜利。
然而,历史并非一帆风顺。在现代社会中,台湾问题成为了一个复杂而敏感的话题。尽管如此,我们依然坚信,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。这份信念源于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和文化传承,也源于我们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的坚定追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