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元节又叫做盂兰盆节,是中国传统的一个祭祀节日,时值农历七月十五,象征着秋季的第一个月圆之夜。
在我国历史上,中元节与春节、清明节和重阳节并称为“中国四大祭祀节日”,每到这个节日,都会有非常多的民俗活动。
虽然同样是祭祀节日,但是中元节与清明节却有着非常显著的区别,下面就跟随小编来一起来了解一下吧。
中元节又叫做盂兰盆节,其实就是佛教对中元节的一种叫法,这个说法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两千多年前的印度,当时这个节日叫做“拼兰花”和“盂兰盆”。
拼兰花是古印度的一种传说,由于佛陀舍利弗的母亲在世时没有布施过,所以死后堕入了饿鬼道,需要盘腿不间断地吃饭,不然就会饿死,舍利弗非常心痛,就为母亲度脱轮回。
佛陀为了表示对舍利弗的支持,于是将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定为“盂兰盆日”,专门度脱众生的轮回,一般会有非常多的人捧着食物去寺庙,供奉给僧侣们,希望僧侣们能够为亡者超度。
僧侣们在这一天会念经文,至于食物的去向有两种说法:
一种是佛教僧侣们吃掉这些食物,通过吃饱饭来让亡者得到解脱,另一种则是食物会变成佛光照耀,让亡者获得超度。
所以中元节是一个具有佛教色彩的传统民俗节日。
在隋唐时期,中元节开始传入我国并成为我国的传统文化,中元节就变成了一个主要祭祀祖先,缅怀逝去先人的一个节日,与清明节一样。
那么中元节又有什么意义呢?
首先,中元节主要是缅怀祖先,以传承家族的理念为主。
其次,中元节也是一种孝道文化,在古代社会更是深受重视的一种文化。
古代人一般不受教育,所以往往就是通过一些活动来进行教育,正所谓“有形之教优于无形之教”,这种活动就是通过一些民间的活动,比如中元节来告诉后代如何行孝。
中元节与清明节都是祭祀先人的节日,但是两者之间却有着非常显著的区别。
首先,中元节主要祭祀的是不认识的先人,通过祭祀,不仅可以得到先人的保佑,也可以寻求生前未曾相知的先人给予的祝福和庇护。
而清明节则多是在墓地扫墓,只是在墓地扫墓时,会对生前曾经认识的亲人进行祭祀。
其次,中元节一般是在十字路口祭祀,因为不认识对面那些人家的先人,所以需要在十字路口互祭,并且一般是在晚上进行。
但是清明节则多是在白天进行,因为白天白花与夜晚黑花相比,更能够突显出后人对生前认识的人致以的哀思与敬意。
再次,中元节一般会有一些固定的活动,比如点亮长明灯、食用鸭子、然后食用新粮等。
而清明节则比较随意,可以带上自己想吃的任何食物。
最后,中元节的活动都比较少,而且一般是在晚上进行,但是清明节的活动非常多,还会有聚会、扫墓和春游等活动,并且一般都是在白天进行。
虽然都是祭祀日,但是在习俗上却有着很大的不同。
1.点亮长明灯。
中元节最常见的习俗就是点亮长明灯,这项活动起源于佛教,辩才无碍菩萨灭佛火时留下了火种,随后将其交给了普贤菩萨,普贤菩萨将火种化为了三团光明正气,分别放置于三处,分别为东边的五台山、西边的峨眉山和南边的九华山。
香火旺盛的时候,三团光明也会非常显著,但是当香火衰竭的时候,三团光明也会随之变得暗淡,这个时候就需要点灯来补充光源。
在每年的七月半这一天,则需要把灯放在十字路口等地方,用以照耀那些没有后人为其点灯的人。
2.食用鸭子。
中元节期间还有吃鸭子的习俗,这项习俗最早可能是起源于道教。
据《太原志》记载,太原地区自古就有这项习俗。
不过关于吃鸭子还有另一种说法。
在我国北方地区,人们把端午、八月十五、中秋和腊八称为“吃鸭子”,由此可见,“吃鸭子”并不是一种单纯的习俗,而是一种制成品。
这也就意味着,食用鸭子并不局限于中元节这一个民俗活动。
3.新粮。
中元节还有食用新粮的习俗,因为这一天正好赶上秋收,可以理解为丰收在望,具有一定的祝福意味。
中元节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,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,更承载着无数家庭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之情。
虽然如今社会发展迅速,但我们依旧可以通过各种方式,让年轻一代更好地理解和参与其中,共同守护这一珍贵的传统文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