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当前位置: 首页 > 常识 >

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什么意思(《论语》:知其不可而为之者?)

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4-11-28 10:25:12    

本文继续品读《论语》第十四篇“ 宪问篇”,本篇比较集中的内容是对诸侯、大夫的评说,同时对德行、才干、修身等方面多有论述。

在上文品读了“《论语》:贤者辟世,其次辟地,文中先是提到孔子的学生公伯寮在季孙氏面前说子路的坏话。

当时公伯寮在做季氏的家臣,公伯寮说子路的坏话时被子服景伯听到了。

后来子服景伯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。

子服景伯是当时的鲁国大夫,跟孔子关系比较好。

因为这事可能会对孔子有影响,子服景伯就说,他可以帮孔子把公伯寮处死,让他陈尸于街市,暴尸三天。

后文提到,孔子提出的“贤者四辟”。

孔子认为贤者要回避四种环境,第一种是“避世”,就是要避开乱世;

其次“避地”,离开是非之地;

其次“避色”,避开那些对你脸色不好的人;

再次“避言”,避开恶言恶语的环境,不要去参与。

简单来说,孔子认为聪慧有智慧的人,会懂得避开那些对自己不利或者无法去改变的环境。

继续下章:

子路宿于石门,晨门曰:“奚自?”

子路曰:“自孔氏。” 曰:“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?”

注译:

石门:地名。鲁国都城的外门。

晨门:早上看守城门的人。

原文解析:

子路在石门住宿了一夜。早上守城门的人说:“从哪儿来?”

子路说:“从孔子家来。” 门人说:“就是那位知道做不成却还要做的人吗?”

有感解读:

有一次子路在石门睡了一个晚上,石门是鲁国都城的外门。

第二天早上守城的人问子路:“你从哪里来的?”

子路说:“我从孔氏那儿来。”

守门人回答说道:“是那个明明知道做不到却还要使劲去做的那个人吗?”

这段对话到这里就止了。这事发生在当年孔子周游列国之时,孔子让子路回鲁国,回去时太晚了,城门都关上了,子路就在城门住了一宿。

第二天早上就发生了这样的对话,而问答之人也是一个隐士,不是单纯的守门人,对孔子比较了解,故意问了这么一段话。

这段对话表达的就是孔子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,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。

孔子周游列国,屡次受挫,但是却越挫越勇,从不曾放弃施行仁政的政治理想。

他以天下为己任,生命不息,奋斗不止,我们现代人正需要这种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。

继续下章:

子击磬于卫,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,曰:“有心哉,击磬乎!”

既而曰:“鄙哉,硁硁乎!莫己知也,斯已而已矣。深则厉,浅则揭。”

子曰:“果哉!末之难矣。”

注译:

磬(qìng):一种打击乐器的名称。

荷蒉:荷,肩扛。蒉,草筐。肩背着草筐。

硁硁:击磬的声音。

深则厉:穿着衣服涉水过河。

末:无。

难:责问。

原文解析:

孔子在卫国,一次正在敲击磬,有一位挑着草筐的人从孔子的门前走过说:“这个磬击打得有深意啊!”

一会儿又说:“声音硁硁的,真可鄙呀,没有人了解自己,就只为自己就是了。(好像涉水一样)水深就穿着衣服趟过去,水浅就撩起衣服趟过去。”

孔子说:“说得真干脆,没有什么可以责问他了。”

有感解读:

有一天,孔子在卫国敲磬,就是敲乐器,突然又有一个隐士经过,对孔子敲出的音乐作出了评说。

“有心哉,击磬乎!”,路过的隐士说,敲出这音乐的人有心事呀!

既而曰:“鄙哉,硁硁乎!莫己知也,斯已而已矣。深则厉,浅则揭。”

这隐士过了一会又说,真可鄙呀,这种硁硁的音乐声。

隐士听到这种声音,了解了音乐背后的含义,说道“没人能了解自己,那就只为自己罢了!就好比涉水一样,水深就湿着衣服过去,水浅就撩起衣服过去便好。”

孔子听到这话说道:“果哉!末之难矣。”

果哉,意思是说这个人说话真果断直接呀。

孔子说这个人说话,这么果断,那也没什么好跟他解释的。

在隐士们看来,世间的事情都没什么好去想的,能过就过,不能过就走开。

而孔子的理想是,恢复周礼,使国家社会安定,百姓幸福。

挑筐者的隐士只顾及个人的安危,而没有为百姓和国家着想;孔子却对自己的理想执著追求。

对于我们今人来讲,也是同样的道理,明哲保身虽然能顾全得了一时,但是终究不是长久之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