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京紫金山形似盘曲的巨龙,称为“钟阜龙蟠”。远眺紫金山,苍翠的山峰上散落着几粒白色的圆球,拥抱蓝天白云,透着几分神秘。
国立紫金山天文台旧址位于紫金山第三峰天堡山,建成于1934年。从南京太平门外紫金山山脚下,可以选择徒步或者坐索道上山。
记得早在1978年,学校组织我们大学新生参观紫金山天文台,由天文学家亲自为我们讲解,带给我的震撼,至今记忆犹新。
国立紫金山天文台旧址的牌楼,为三间四柱式石砌中式牌楼,覆蓝色琉璃瓦,跨于高深的石阶之上,朴实厚重。
牌坊横额“天文台”三字,为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手书。
观测室里有一架1934年从德国进口的60厘米反光望远镜,当年是最大、最先进的天文望远镜,1955年由中国人发现第一颗小行星。现已“退役”,仅供游客参观。
这个圆顶在观测时自动打开,观测后自动闭合。
露天展示区展示五件古代天文仪器,明代时期置于南京北极阁,清代运到北京,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被劫殆尽,后归还了部分。
天球仪,最早由东汉张衡创制,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遭劫掠,清政府于1903年复制此仪。
球径三尺,球面嵌有1449颗铜钉,代表人类肉眼所能看见的星星,用于观测日月星辰的运动,估算恒星之间的相对坐标位置。
地平经纬仪,主要由地平圈、象限环、立柱、窥镜四部分构成。清光绪年间复制,用于测定天体坐标的仪器。
浑天仪,明正统七年(1442)复制,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被掠至柏林,1920年归还我国。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浑天仪,用于测量天体位置和运动。
浑天仪用青铜铸成,由四龙柱、一云柱支撑。龙腾环绕,气势磅礴。基座四侧刻铸奇花异兽。
简仪,青铜铸成,最初由元代郭守敬创制,此件为明正统七年复制。把唐宋的浑仪结构精简并重新组合而成,故称简仪。
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被掠至法国驻华公使馆,1905年归还我国。
圭表,青铜铸成,制造于明朝正统年间,清朝重修,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测天仪。
南北方向平放的尺叫作“圭”,直立的柱叫作“表”。可根据正午时“表”的影子长度及变化,测定回归年的日数和二十四节气。
铜壶滴漏,中国古代的计时工具。此件滴漏铸造于元延祐三年(公元1316年),现存放于室内。
整件滴漏由四个铜壶组成,分别是日壶、月壶、星壶、受水壶。
馆藏画展室这幅画,勾起了我的好奇心。
题小诗一首《紫金山天文台》:
紫金山顶欲寻天,天外莫非如世间?
一叶飞舟星际去,嫦娥把酒会神仙。